1947年,东北民主联军发动了第二次下江南的战役,这次的目标锁定在德惠县。这是自解放战争爆发以来,我军首次进行的大规模攻坚战,士兵们士气高涨,凭借兵力和态势上的明显优势,这场战斗理应轻松获胜。
然而,战斗一旦打响,却接连爆发了多场激烈交锋。最终,我军未能攻下德惠,反而遗憾败退。战斗结束后,我军对整个战役进行了深刻总结。在一次会议中,刘亚楼将军对洪学智将军严厉质问:“难道你是司务长发衣服,一个人一套吗?”这番话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?洪学智将军又做了哪些决定,导致了这样的质疑?
许多人认为我军对德惠的准备相当充分。首先,我军兵力南下后,敌军的据点几乎不成威胁,德惠周边的敌军据点基本被我军清除。整体上,随着我军部队逼近长春,敌人在长春外围仅剩德惠这座县城。连连胜利让我军士气高昂,面对这座孤城,攻占它似乎并非难事。
展开剩余85%不过,战役难度仍然存在。战场局势瞬息万变,谁也无法预判最终的优势方。起初,德惠县城显得孤立,而周边地势平坦,缺乏山林等天然屏障。许多人可能认为这意味着敌军防御薄弱,易攻难守。然而,平坦地形同样让我军失去了隐蔽和掩护,贸然进攻势必造成较大伤亡。
更何况,敌军早有准备,强化了防御工事,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源。每个突出点都筑起了碉堡,战壕纵横交错,甚至布满铁丝网。虽然地形不利于防守,但坚固的工事大大增加了敌军的抵抗能力。因此,我军绝不能掉以轻心。
兵力方面,我军重兵压境。此次主攻由洪学智将军率领的第六纵队担当,该纵队下辖的两个主力师都曾打过多场硬仗,经验丰富,是我军最强劲的作战力量之一。此外,我军总兵力相当于四个师甚至更多。相比敌军,我军兵力多倍优势显著。
不仅如此,考虑到德惠平坦的地形,我军还派遣了两个炮兵团,配合步兵作战。加上手中整整八十门火炮,火力支援异常强大。尽管如此,敌军装备也不容小觑。国民党军队普遍配备美式装备,重火力威胁依旧存在。正因如此,我军才加派炮兵团,以求火力压制。
战斗迅速爆发,激烈的交火不断进行。然而,战局并不如预期顺利。面对敌军顽强抵抗,我军主攻德惠外围的部队并未占据优势,反而遭受了不小的伤亡。权衡全局后,十七师被迫撤回,十六师与十八师同样陷入敌军火力压制,推进艰难。继续强攻只会带来更多伤亡,而敌军又不断增援,最终我军只能下达停止作战命令。
为何准备充分的六纵队会陷入困境,甚至以失败收场?关键问题在于火炮的分配。六纵下有四个师,而我军拥有八十门火炮,但这些火炮却被平均分配给各师。表面看来公平,但战场上“均分”并不意味着有效利用。如此一来,没有哪个师能够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,作战变得极其艰难,甚至难以确保胜利。
更糟的是,四个师分散向不同方向进攻,兵力分散削弱了整体优势。战后问题显而易见,作为纵队司令的洪学智将军责任重大。刘亚楼将军的严厉批评因此可以理解。
这场战斗中,我们获得了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。除了兵力火力的合理调配,思想和指挥上的问题同样突出。德惠守军起初并无明显优势,作为孤军且我军对国民党部队较为熟悉,按理敌军开战后应多选择退却。然而,他们竟然顽强防守,实属意外。
事实上,守军中有国民党新1军的兵力,这是一支经验丰富的主力部队。抗战期间他们多次参战,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,是一支老练的劲旅。在防御战中,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,给我军造成了不小压力。
此外,德惠城的城市攻坚战对于六纵来说相对陌生。综合敌情和我军实际,应该制定更为细致的战术计划。但遗憾的是,我军对敌军的顽强防御估计不足,轻视了敌军的抵抗力,为最终失败埋下伏笔。
协同作战的不足也是失败原因之一。尽管我军配备了众多炮兵和步兵,炮兵却不了解步兵的机动动态,步兵也缺乏对炮兵准备状态的掌握,双方难以形成有效协同,无法发挥最大战斗力。
综上所述,德惠战役失败的原因复杂且多样,战后六纵干部需深入总结反思。说回洪学智将军,作为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兵,他和所有指挥员一样,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,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无缺。他身上既有不足,也有闪光点,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洪学智将军出生于1913年,童年艰苦,曾做过放牛娃和学徒工。他刻苦生活,深受革命思想影响,自1929年起投身革命活动,成为我党重要成员。长征期间,他担任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,重视群众工作,积极组织发动人民,支援红军。
后来,他承担起粮食筹备、后勤管理与保卫工作。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这些任务极其重要,凭借出色表现,他成为红四方面军后勤部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朝鲜战争爆发,洪将军依然奋战前线,创造了后勤奇迹。
总的来说,我军将士经历艰苦,战场上胜负难料,绝对的成败并不存在。洪学智将军作为重要一员,其贡献不可磨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